在纽约市曼哈顿区晨边高地的喧嚣与宁静交织处,哥伦比亚大学灰石砌成的图书馆与爬满常春藤的教学楼间,人们时常能看到一个修长而专注的身影,他并非典型的文科学生或实验室里的研究者,而是曾身披国家队战袍,在国际剑坛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旅法击剑运动员——费若秋,他的战场从铺着金属剑道的赛场,转移到了堆满书籍的阅览室和思想碰撞的课堂,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径,一条连接着体育竞技巅峰与顶尖学术追求的独特旅程,本次独家专访,我们将深入探寻费若秋如何挥别熟悉的剑光剑影,踏入哥大的学术殿堂,以及这段经历如何重塑他对自我、体育与世界的认知。
巅峰转身:巴黎左岸的深思与抉择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,堪称一部华丽的传奇,年少时在国内崭露头角,后远赴法国——这个被誉为击剑圣地的国度深造,在巴黎,他不仅技艺精进,融汇了法式击剑的优雅与精准,更浸润于其深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中。“在法国,击剑不仅仅是一项运动,它更是一种文化,一种历史,与哲学、艺术乃至生活方式紧密相连。”费若秋回忆道,他在欧洲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,名字频繁出现在专业体育媒体的报道中,达到了许多运动员梦寐以求的职业高度。
就在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,一个关于“后运动员生涯”的思考悄然浮现。“竞技体育有其周期性,身体的巅峰状态不会永远持续,我一直在问自己,当有一天我无法再以运动员的身份站在赛场上时,我还能是谁?我的价值何在?”这种追问并非源于对运动的厌倦,而是源于一种更深层次的危机感与前瞻性,在巴黎左岸的咖啡馆里,在塞纳河畔的漫步中,他开始了对未来的严肃规划。
“击剑训练了我极强的专注力、纪律性和在高压下快速决策的能力,但这些素质,难道只能应用于赛场吗?”费若秋认为,体育赋予人的精神财富,应该具有更广泛的迁移价值,他渴望探索体育与社会、经济、教育等更广阔领域的联系,正是这种内在驱动,促使他将目光投向了高等教育,特别是以社会科学见长的哥伦比亚大学。“哥大所在的纽约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熔炉,其学术传统强调跨学科和全球视野,这对我理解体育在全球语境下的角色非常有吸引力。”经过缜密的准备和激烈的申请竞争,他最终收到了哥大相关专业的录取通知书,毅然决定暂别职业剑坛,开启求学之路。
象牙塔内的挑战:从肢体语言到学术语言的转换
踏入哥大校园,对费若秋而言,无异于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,挑战是全方位且立竿见影的,首要的困难便是语言和学术基础的跨越,尽管在法国生活多年,法语流利,但英语学术阅读、写作和课堂讨论的强度和要求,与日常交流或体育报道截然不同。“最初几个月,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图书馆,一篇几十页的学术论文,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中的理论框架和论证逻辑,撰写课程论文更是痛苦,要从习惯于用身体表达,转变为用严谨、符合学术规范的文字来表达复杂思想。”
他描述了第一次参加研讨会时的情景:“听着同学们引经据典,激烈辩论,我一度感到窒息般的压力,那种感觉,甚至比站在世锦赛的决赛剑道上还要紧张。”运动员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被激发了,他将训练中的方法论应用到了学习中:分解任务(将庞大的阅读量分解成每日小目标)、重复练习(反复研读关键文献)、寻求反馈(主动向教授和同学请教)。“击剑教会我,任何技能的精进都离不开刻意练习和从失败中学习,学术研究亦然。”
另一个显著的调整是生活节奏的重构,过去,他的生活围绕着训练周期、比赛日程和身体恢复,则是上课、阅读、写论文、参加学术活动的循环。“时间管理变得至关重要,我需要像规划训练课一样,精确规划每一天的学习时间。”尽管学业繁重,他并未完全割舍击剑,他成为了哥大击剑俱乐部的顾问,偶尔指导热爱击剑的学生们。“这像是一种平衡,让我在学术的海洋中还能触摸到熟悉的‘剑感’,也是一种精神的调剂。”
教授和同学们最初得知这位安静谦逊的同学曾是职业运动员时,都感到惊讶和好奇,但费若秋用他的勤奋和思考深度,很快赢得了大家的尊重。“他带来的是一种独特的视角,”他的一位导师评价道,“他能将体育世界的具体实践与我们讨论的社会理论联系起来,提供非常鲜活、有说服力的案例,这种跨界思维是极其宝贵的。”
跨界融合:以学术之眼重审体育之道
在哥大的学习,并非意味着与击剑的诀别,相反,是为他打开了一扇从更高、更广维度理解体育的窗户,他所选择的课程涉及体育社会学、体育管理、全球化学等多个领域,学术训练赋予他新的工具,去解构他曾经亲身参与的体育世界。
“过去,我更多是从技术和战术层面理解击剑,我开始思考:击剑这项起源于欧洲贵族的运动,其规则、礼仪如何反映了特定的历史和文化?它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,又与权力、阶级、性别有着怎样的关系?”费若秋举例谈到,在学习全球化理论时,他深入研究了击剑运动从欧洲中心向世界扩散的过程,以及在这个过程中,技术风格、训练体系乃至审美标准是如何被塑造和改变的。“这让我对‘法式击剑’有了更批判性的认识,它并非天生优越,而是在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产物。”
他还关注到体育产业、体育伦理等现实议题。“职业体育中的商业逻辑、运动员权益、反兴奋剂斗争等等,这些都是在赛场之外,却深刻影响赛场之内的事情,学术研究帮助我系统性地理解这些复杂问题。”他目前正在构思的论文,就试图探讨高水平运动员退役转型的社会支持系统问题——这无疑源于他自身的切身体验和观察。
这种学术视角的反哺,甚至影响了他对击剑技术本身的理解。“有时在分析一个战术选择时,我会不自觉地从博弈论或决策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,这提供了另一种有趣的解释路径。”他认为,体育与学术并非割裂的领域,而是可以相互滋养,体育为学术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和实践场域,而学术则为体育提供了深度的反思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指南针。
未来展望:搭建体育与社会的桥梁
对于未来,费若秋展现出清晰的规划与开放的姿态,他明确表示,完成在哥大的学业后,他不会回归到纯粹的职业运动员轨道。“我更希望扮演一个桥梁的角色。”他阐述道,“我希望能够促进东西方,特别是中法之间在击剑乃至更广泛体育领域的交流,法国有悠久的体育传统和成熟的体系,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和蓬勃发展的体育产业,两者合作空间广阔。”
他致力于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,推动体育的社会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。“如何利用击剑等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的品格教育?如何完善运动员的培养和保障体系?如何让体育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建设和公共健康?”这些是他深切关怀并希望贡献力量的领域,他设想未来可能在体育管理机构、国际体育组织、或与体育相关的教育、咨询领域工作,甚至不排除继续深造,从事体育相关的学术研究。
“这段求学经历,最大的收获并非是掌握多少理论知识,而是思维方式的彻底革新。”费若秋总结道,“它让我学会质疑、学会分析、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,这让我对体育的热爱,从一个参与者的热爱,转变为一个观察者、思考者和建设者的热爱,我更加确信,体育的力量远不止于金牌和胜负,它关乎人的全面发展、文化的交流与社会的进步。”
从巴黎的剑道到纽约的哥大,费若秋的旅程诠释了一种勇敢的跨界精神,他证明了卓越的运动员同样可以成为深刻的思想者,体育竞技场上学到的坚韧、专注与智慧,能够在学术殿堂乃至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上绽放异彩,他的故事,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转型的叙事,更是对体育与教育融合无限可能性的生动注脚,在晨边高地的夕阳下,这位曾经的“旅法剑客”,正以其独特的方式,继续书写着关于挑战、探索与成长的崭新篇章,他的哥大求学路,是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,贯通身体与思维的非凡之路,其影响必将超越校园,汇入推动体育事业向前发展的时代潮流中。
发表评论